一、组织机构
学校宣传部、招生就业处(创新创业学院)、学生工作部、教务处、科技处、研究生工作部、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、团委、校友工作办公室统筹指导,各二级学院负责组织实施。
二、工作要求
各二级学院要成立院领导为组长,3-6 名成员的专家组指导,大力宣传“互联网+”大赛比赛内容、规则、奖励政策等,积极组织师生报名参与。要求各学院全面动员,广泛组织,认真选拔,组队参赛。各二级学院应充分挖掘具备能力的指导教师和具备潜力的学生,组织评审确定重点培育项目。
三、项目要求
此次项目培育主要针对高教主赛道、“青年红色筑梦之旅”(简称“红旅”)赛道和产业命题赛道。各学院培育项目要以参赛标准来准备,项目要求具体如下:
(一)参赛项目类型
1.“互联网+”现代农业,包括农林牧渔等;
2.“互联网+”制造业,包括先进制造、智能硬件、工业自动化、生物医药、节能环保、新材料、军工等;
3.“互联网+”信息技术服务,包括人工智能技术、物联网技术、网络空间安全技术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工具软件、社交网络、媒体门户、企业服务、下一代通讯技术、区块链等;
4.“互联网+”文化创意服务,包括广播影视、设计服务、文化艺术、旅游休闲、艺术品交易、广告会展、动漫娱乐、体育竞技等;
5.“互联网+”社会服务,包括电子商务、消费生活、金融、财经法务、房产家居、高效物流、教育培训、医疗健康、交通、人力资源服务等。
参赛项目不只限于“互联网+”项目,鼓励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参赛,根据行业背景选择相应类型。
(二)参赛对象要求及限额
1.大赛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。申请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团队的人数为3-15人,含负责人在内不得超过15人。
2.学校鼓励学科交叉融合,鼓励跨院系、跨专业、跨年级组建团队合作研究项目。提倡合理分工、学科交叉、优势互补。
3.参赛队成员应包括3-15名学生,其中一名为队长;1-2名高校指导老师,队伍中学生数量必须多于教师。
(三)参赛作品要求
1.参赛作品必须是参赛团队的原创作品且首次公开发表(或参赛);如果该作品已经参加过其它比赛(须列出比赛名称),并在满足下列条件时还可以参赛:在参加本次比赛前对原参赛作品已经做了明显的再创新(迭代创新),该团队参赛时必须将原参赛作品作为附件提交,并对在原参赛作品基础上进行迭代创新的主要内容给予明确的说明(也作为附件提交)。
2.根据项目性质和特点,分为公益组、创意组、创业组。各赛道的具体要求参考《第七届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》(教高函〔2021〕2号)文件。
3.大赛提倡选题多元化,鼓励创新意识、创意思维和创业能力的提高,题目可以来自企业、行业,也可以由参赛团队自拟。
4.为保证各级竞赛的一致性,参赛题目、人员组成(包括参赛学生、高校指导老师以及企业指导老师)、成员排序等基本信息,从校赛开始之日后一律不能修改。
邵阳学院招生就业处(创新创业学院)
2021年11月12日